中咨视界
施丽宣 李泽华 黄伟 | 北京市郊区乡村发展路径探究——以门头沟区清水镇为例
|
|||||
|
|||||
北京市郊区乡村发展路径探究 ——以门头沟区清水镇为例 施丽宣 李泽华 黄伟 摘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北京市郊区乡村发展呈现出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态势。本文以门头沟区清水镇为例,通过实地考察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剖析其发展特征与现存问题,提出统筹规划建立全过程协同机制、创新闲置资源利用方式、完善配套设施、挖掘农产品价值、加大村企扶持力度等建议,为未来乡村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北京市郊区;乡村振兴;农旅融合;发展路径 一、引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乡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三农”领域仍有表现。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尚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与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农村产业结构协调性欠佳、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等问题依然突出。由此,如何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学术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学术研究表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需持续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新乡村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效能、科技赋能乡村振兴、促进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从而推动乡村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1]。同时,山区和美乡村建设应以特色地域资源为基础,激活地域内主体的实践动力,充分利用地域外资源实现山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2]。此外,乡村发展还需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进一步凝聚新时代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共识,从收益分配、产权安排、市场体系、规划利用、生态保护、配套保障等层面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成效[3]。众多的学术研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北京“三农”问题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北京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多管齐下。一方面通过政策引领,印发《“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明确发展方向与任务。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支持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在产业方面,积极培育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产品品牌化建设,例如北京大力发展有机磨盘柿产业,打造密云水库鱼品牌,形成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地域特色农产品。此外,北京市还注重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举办各类乡村文化活动和旅游节庆,吸引游客,促进农民增收。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北京市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日益壮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持续提高,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然而,北京郊区乡村尤其是远郊乡村发展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独特的挑战,一是郊区乡村在资源配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相对滞后,与城市中心区域存在较大差距;二是郊区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优势,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因基本位于生态涵养区内,乡村面临内生动力不足、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不畅、共同富裕基础不强等困境[4]。在推进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门头沟区清水镇乡村发展如何突破困境,如何在特定地域中找到适宜的发展路径,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清水镇乡村发展现状梳理 (一)区域概况 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位于北京西部山区腹地,与房山区、河北省交界,素有“京西重镇”之称。镇域面积339平方千米,下辖32个行政村,是北京市乡村振兴重点支持的远郊乡镇。截至2023年,清水镇户籍人口1.15万人,常住人口5460人,以农村人口为主。村民就业渠道多样,主要集中在林果业、养殖业及附属产业,部分从事民俗旅游接待、生态林管护、河道巡视以及农产品加工等工作。辖区内的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17平方千米,占全镇总面积的64%,生态资源禀赋良好。长期以来,清水地区以煤炭开采业作为支柱产业,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加之自然资源限制,农业产业发展较慢。煤炭产业全面退出后,大量的村民失业,收入锐减。近年来,清水镇充分利用京西深山区生态资源优势和地处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地理优势,打生态牌,吃生态饭,发展精品特色农业产业,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精耕细作奇异莓、高山芦笋、中草药辽五味、红藜麦等多种特色农产品,积极培育增收产业;同时,利用龙门涧风景区、小龙门国家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镇内还探索了林下经济产业,在黄塔村、简昌村试点林下种花项目。随着产业多样化的发展,清水镇村民的收入来源逐渐增多,但受到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制约,整体收入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清水镇位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范围内,乡村振兴以生态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重点,独特的区域位置和自然环境,为清水镇乡村振兴奠定了特色发展基础。 (二)乡村特征 1.村庄沿山区沟域呈“葡萄串”式分布 门头沟区是北京唯一的纯山区,山地面积占比达98%,地形呈鱼骨刺状,沿着一条大沟主脉向两侧延伸出一条条支脉沟域,构成了门头沟不同的沟域单元,大部分村镇分布在门头沟1条主沟域廊道和18条沟域分支上形成“葡萄串”分布格局。清水镇镇域范围内有4条沟域,包括龙门涧沟、灵山沟、达摩沟和百花山沟,沟域一端与主沟相连,另一端与自然风景区相连。清水镇每条沟域分布有4-10个村庄,其中龙门涧沟分布有梁家庄、台上、李家庄、燕家台四个村落,形成了乡村独特的景观风貌,也为乡村联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环境和交通条件。 图1 北京市门头沟区沟域分布图 2.村庄与自然风景区山水相依 清水镇地处深山区,地形分为山地、峡谷。主要山脉有太行山余脉,境内最高峰位于东灵山,海拔2303米。清水镇四条沟域分布有灵山风景区、小龙门国家级森林公园、龙门涧风景区、百花山风景区和西达摩自然风景区等景区景点,景区与沟域内村庄相邻互通,空间特色鲜明。 3.村庄农业和林下经济产业特色鲜明 清水镇独特的地形地貌造就了乡村特色农业和林下经济,形成了以果园、蔬菜和中草药种植为核心的绿色生态产品。以龙门涧沟域生态农业种植产业最为丰富,现阶段,已培育发展高端果品(奇异莓)产业407亩、中草药(辽五味)产业623亩、精品蔬菜(高山绿芦笋)产业363亩,种植面积初具规模,产业提升空间潜力较大。 (三)现状问题 1.用地条件受限,配套设施建设不足 清水镇镇域范围内林地占比较高,村庄建设用地面积极少,乡村开发利用受限,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足,部分设施陈旧破损严重。村庄虽位于景区周边,但旅游接待等服务设施不健全,难以将村庄发展和景区资源形成合力,无法更好地为当地村民和游客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游憩体验空间,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有待提升。 2.缺乏区域统筹,村庄旅游开发联动不足 清水镇每条沟域内村庄分布紧凑,但各个村庄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上各自为政,同质化程度较高,缺乏联动和差异化发展。整个镇域内村庄旅游发展缺少统筹规划,旅游产品粗放式开发,虽有网红景点灵山、百花山、龙门涧等优质自然景观资源,但有景无旅,资源利用水平偏低,各个景点与村庄之间,村庄与村庄之间,缺乏联动的系统性的文旅产品,缺乏休闲体验空间场景,整体上难以形成有效的旅游消费产品。 3.产业结构单一,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品牌度低 清水镇绿色生态型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经营主体多为小规模民营企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链延伸空间有限。清水镇距离市区较远,村内产业与市区消费市场联系较弱,乡村产业品牌知名度较低,导致现有产业虽有特色,但经济效益不高。尤其对于龙门涧沟域内的农业产业而言,其高端果品奇异莓和精品蔬菜高山绿芦笋品质极佳,但销售量和知名度远远低于市场主销品牌;中草药产业园受规模、资金、人才技术等限制,产业链条较短,中草药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二次开发利用价值发挥不足。 综上所述,清水镇乡村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仅仅依托现有自然资源的粗放式开发和单一的农业产业业态难以纾解发展困局,想要实现乡村振兴亟需探索转型发展新路径。 三、清水镇乡村建设策略与路径选择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和发展乡村经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统筹规划,建立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协同机制 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财政、金融、土地、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旅游服务、人才等方方面面,系统要素构成庞杂、工程类型多样、操作主体多元。因此,清水镇乡村规划建设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规划设计与落地实践之间的关系,确保工程项目与上位规划衔接,与现状环境相融,与村民意愿一致。一是要注重实地调研,科学编制规划。通过现状摸底、问计专家、听取村意,在组织国土、水利、林业、农业农村等多部门研讨的基础上,制定目标统一、措施对应、路径清晰的项目规划实施方案,确保项目落地见效。二是要建立项目协同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加强以政府、市场和社会需要为主体的横向协调,推动形成多方良性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项目不同阶段的纵向协调,通过规划设计统筹空间布局和乡村建设过程中不同时序的项目,保障乡村建设实施稳步推进,有效预防乡村无序发展,避免乡村建设盲目施工和跟风出现景观同质化现象。 图2 清水镇龙门涧沟域乡村规划空间布局 (二)创新闲置资源利用方式,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乡村土地是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资源要素,存量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乡村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清水镇应采取有效举措盘活农村资源资产,释放高质量发展空间。一是注重盘活乡村闲置宅基地。在梳理现有闲置宅基地的基础上,结合《“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扶持办法》(门政办发﹝2022﹞5号)等政策和互联网平台,探索乡村民宿开发模式,落实乡村民宿休闲旅游精品工程的实施。重点将村庄内分散闲置的宅基地进行系统优化配置,引入“创艺乡居”等品牌民宿投资方与村集体合作,共同规划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民宿度假群,引导城乡文化融合,促进乡村周边景区与乡村本体之间的客流转换。同时,加快乡村旅游餐饮住宿业态的发展,升级乡村土地利用场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二是创新农用地开发利用方向。利用“设施农用地”等相关政策,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计划,选择乡村农用地中的低等地和闲置荒地,打造蔬菜育苗大棚,并配套农耕研学活动,丰富乡村农旅体验业态。通过对土地利用场景的多元化打造,可以补齐清水镇乡村发展在村民就业、土地资源激活、产业业态升级等核心发展需求上的短板,对乡村乃至城镇的产业结构优化都有提质增效的作用。 (三)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 乡村配套设施作为村民生态宜居和游客品质旅游的重要载体,涉及村庄景观环境、公共游憩场所、安全防范、餐饮、住宿、接待等诸多内容。建立完善的乡村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是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路径,也是服务游客乡村旅游体验的核心举措。清水镇村庄可结合本地资源环境,重点围绕公共活动区、村入口以及河道等利用率高和景观视线良好的区域开展配套设施和景观工程的实施,提高乡村生活游憩的舒适性、体验性和观赏性。在公共活动区改造方面,应以村庄文化活动广场为核心,改造完善村内景点指示牌、夜间照明、游憩设施、公共厕所、无障碍通道、污水垃圾处理等。在村入口改造方面,可围绕乡村文化打造特色鲜明的入口标识,一方面通过提炼当地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与村入口景观设计相融合,另一方面应做好入口景观的植物配置,形成层次丰富,观赏价值高的特色乡村入口标识。在河道利用方面,可以依托现状水系河道,增设亲水平台、打造水景景观和花海公园,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优质的亲水空间,增加游客观赏趣味体验。 (四)挖掘农业附加值,塑造农产品品牌价值 本地特色资源是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根本依靠,挖掘特色资源的核心价值十分重要,这也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核心基础,同时也是促进农产品标准化程度提高的基础[5]。清水镇乡村地区多为山地,传统种植基地受土地条件限制,种植基地规模短期难以扩大。因此,建议在具有特色种植和稳定产出的乡村,进一步探索通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现方式。一是合理分配种植基地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点状用地,建议在梁家庄村芦笋种植基地入口处增设小而精的旅游配套产品,丰富芦笋种植体验、农业文化科普场景。二是加强种植基地与村内资源联动,做好农产品深加工。选择村内闲置厂房开展芦笋深加工,打造高山芦笋糕点、饮品、鲜果礼盒等产品,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三是探索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营销。依托高山芦笋农产品,设计“芦多趣”文化创意产品,建立微信号、抖音号等开展网络宣传吸引客源。四是推动村内特色产业与民宿民宅深度融合,可将台上村特色中草药产业园与周边民宿联合运营,打造乡村特色中医药文化体验与康养乐居度假综合体。通过乡村特色农业产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持续转变,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不断向下延伸,将进一步促进地区农旅融合和农业产业的增值增效。 (五)加大村企扶持力度,助推乡村产业健康发展 农村地区产兴业旺、农业产业现代化升级、农民脱贫增收和县域稳定治理离不开民营涉农企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也离不开民营涉农企业[6]。但对于规模较小、盈亏自负的民营企业来说,难以投入高昂的费用和大量的时间,严重抑制了企业想要去开发新产品或进行技术优化的动机。为提高涉农企业积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因此,清水镇也应在政策支持的范围内,通过为民营涉农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实现在资金供给方面的“供为所需、需为所供”。例如清水镇台上村的九仙草中草药产业园属于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由小规模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受民营企业资金体量小的局限,该产业园发展缓慢,产业独特价值难以有效发挥。鉴于九仙草中草药园位于台上村中心位置,且现阶段已引入部分研学团队和观赏游客,园区发展稳中向好,为提升其环境品质和设施配套水平,增加村庄旅游吸引力,建议将九仙草中草药园的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到乡村整治工程,为其投入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完善园区内步道、景观标识、研学科普活动等设施的建设,进而提升园区景观品质,增强旅游服务功能,为乡村农业产业园区从单纯农业生产转向“农旅+研学”融合发展新模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结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举措,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抓手[7],可持续的乡村建设又需要有良好健全的实施路径来实现。北京作为首都和超大城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其自身特点和难点。未来,在推进北京郊区乡村规划建设和治理工作中,要充分发挥首都的优势,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难点问题,走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这就需不断优化发展路径:一是要统筹规划,建立乡村规划设计建设全过程协同机制,确保资源有效配置,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实现乡村发展的整体目标;二是要创新闲置资源利用方式,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三是要完善配套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增强乡村旅游的竞争力,推动乡村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四是要挖掘农业附加值,塑造农产品品牌价值,从而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五是要加大村企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在乡村投资和发展,带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花林,金雪,周来友.乡村振兴战略: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22. [2]党国英,郭宇星,张连刚.地理标志引领民族山区和美乡村建设的机制与路径——基于新内源发展视角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4(07):96-118. [3]姜海,田双清.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与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实践经验与改革共识[J].农业经济问题,2024(08):42-58. [4]穆松林.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绿色发展的逻辑、困境及策略[J].北京社会科学,2023(7):22-30. [5]沈唯.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我国乡村景观空间形态设计研究——以上海美丽乡村建设为例[C].中国设计理论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第六届中国设计理论暨第六届全国“中国工匠”培育高端论坛论文集,2022,362-376. [6]陆玄韦.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国民营涉农企业面临的风险因素及其应对.理论导刊,2020(1):74-79. [7]杜志刚.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路径探讨[J].南方农业,2022,16(12):129-131. 注:本文主要内容发表于《中国工程咨询》2024年第9期,本文在原文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
相关链接
- 田泽普 王凡 孟云龙 | 我国氢...2024-09-20
- 史昭娣 朱宁 陈琦 | 计及源-...2024-09-18
- 刘义成 | 新形势下投资项目经济...2024-09-10
- 汪明崇 | 构建多维度、多要素对...2024-09-04
- 朱黎阳 范莹莹 | 发挥中新合作...2024-09-02